[深夜繼續加深專業文]
好的,在我們瞭解肌力訓練不是一切之後,在我們真正開始討論訓練方式之前,基本上還有一些拼圖需要補上。我喜歡思考「運動」和「動作」這兩個詞代表的涵意,因為有了專有名詞,一切都可以更有邏輯一些。
對我來說,「動作」是「運動」的單元,一種零件的概念。一台車的零件要好,車的性能才有機會被好好發揮。人體也是一樣的,當我們在浴室裡不小心腳一滑,假如人體的零件們ok,大腦一聲令下,我們還是有機會在完全劈腿之前穩住,重新站起來,100分。
既然是零件,那麼就會有一定的規格,「動作」的概念也會有這樣的特色。現實世界中,人體的運作通常是很多部位、很多關節同時參與,但是我們的每個關節,也應該都要能在功能性動作中有獨立控制的能力。舉身體前彎為例,自然狀況下會有頸椎+胸椎+腰椎/骨盆+髖關節,甚至膝關節+踝關節的參與,若故意不要動頸椎+胸椎+腰椎/骨盆,只動髖關節,類似翹屁股上半身前傾,雖然動作看起來很刻意,但我們應該還是要能做得到。
某些部位控制不動,其他部位獨立動作,而且獨立動作的部位,應該還要能負擔一個最基本的動作角度(「規格」的概念)。而根據Kinetic Control的語言,這個動作單元的「規格」叫做Benchmark,有基準之意。
這個基準,就是我們以此為據,來對「動作」進行評估與分析的基礎。人體的運作很複雜,單純一個身體前彎,十個人來做,可能會有十種不同的策略,A彎腰多一些、B折髖多一些、C胸椎多彎些…,對這些「策略」是評不出什麼東西來的,因為策略只有不同,沒有對錯。但是如果我們化整為零,去看每一個「動作」,就可以根據每個動作的Benchmark來做評估。
部位/關節有Benchmark比較好理解,就是看動幾度。而其實每個肌群/肌肉也會有它們各自的Benchmark,可以用來評估肌肉的功能好不好。肌肉的功能包含了向心收縮、離心收縮、等長收縮,也包含了耐力、開始收縮時間點、結束收縮時間點、延展性等等等,並且根據要完成的任務,每條肌肉應該會有不同的比例參與。舉例來說,如果要立定跳,則天生負責產生爆發力的肌肉應該要出來工作多一些,如果要維持一整天坐辦公室,則天生負責維持脊椎姿勢的肌肉應該要出來工作多一些。全身的肌肉作用是一個team work,就像韓國的團體,有人是門面擔當,負責拍廣告,有人是舞蹈擔當,負責炫技。要門面出來炫技也不是不行,但總歸不是最恰當的選擇。就如同你要叫那些負責產生爆發力的肌肉來負擔維持姿勢穩定,也不是不行,但就是違逆天性。姿勢肌群因為要維持姿勢,所以除了睡覺之外,基本上都要工作,但是爆發力肌群則是需要時才工作,要他們一直出來工作,很快就會過勞,無法良好幫助人體維持姿勢。這也是另外一個狂練肌力讓肌肉長得大塊,卻無法有效幫助姿勢維持的原因之一,你姿勢不好、腰痠背痛,是因為大腦選錯肌肉出來用了,是軟體(腦)的問題,不是硬體(肌肉大不大)的問題。
所以總結一下,要做動作評估,首先要了解動作單元中,每個部位/關節的Benchmark。當該部位可以完成Benchmark後,還沒完,還要去分析在這個動作中,大腦有沒有選擇出最佳比例的肌肉來工作,以及這些肌肉在各個面向(向心收縮、離心收縮、等長收縮、耐力、開始收縮時間點、結束收縮時間點、延展性…)有沒有好好表現。所以傳統的關節活動度測試(ROM),徒手肌力測試(MMT), 選擇性組織張力測試(STTT)…,我不是說不重要,而是捫心自問,除了這些,我們應該還有很多要去注意的面向。而若沒有把這些面向都顧及,如何能說自己懂動作評估呢?
TBC